中能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媒体聚焦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向“新”势能持续汇聚

发布日期:2024-12-10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加快培育。

 

  传统产业焕发新机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当前,全国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设备,传统产业实现了“质”感满满的转型升级。

  “智改数转”提升了产业“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也同步跃升。

  数字化操作还融入废活性炭再生、废包装桶再生、自动化生产等多个过程。“通过集成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工人在中控室就能实时了解生产状态,确保生产过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企业环保专员程凯指着设备介绍。

  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开通5G基站突破410万个,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前10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3%……今年以来,新质生产力在神州大地蓬勃发展,正在开拓发展空间、擦亮发展底色,不断塑造着发展新优势。

 

  新兴产业聚链成群

  这几年,我国低空经济产业迅猛增长。截至2023年底,我国民用无人机研制企业超过2300家,2023年全年交付民用无人机超过317万架,通用航空制造业产值超过510亿元,同比增长近60%。预计到203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

  低空经济的迅猛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的一个缩影。一年来,我国加快布局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新产业新赛道,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动能不断集聚。

  从技术“上新”到产业“焕新”,如今,中国经济向“新”而行的步伐越来越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不断融合,聚链成群的效果正在显现。

 

  未来产业加快培育

  “围绕北斗规模应用需求,研究院诸多技术已进入小试阶段,在农业、水利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湖南,株洲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院长池天河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信心满满。

  中能建控股集团大力发展量子产业,旗下量子科技公司是全球公认的四家可自主研发生产量子通信核心设备的企业之一。专注研发混合量子加密技术;2020年11月相关量子加密通信产品通过国家密码局商用密码产品检测;欧洲量子通信龙头企业瑞士IDQ的第二大股东,具有量子产业发展的全球视野。由集团投资建设,位于杭州的量子产业园在2016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园区龙头企业具备量子通信核心设备研发能力,以“核心技术+全面服务”模式构建全链条产业集群;园区企业申请专利将近150项,并承担了沪杭量子通信干线、杭州量子通信城域网的建设任务。

  科技创新,是发力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源动力。近年来,我国一项项科技成果展现了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全球首台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顺利并网发电,国产大客机C919成功交付,量子计算机上线,航天飞行等大国重器、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这些亮眼的创新成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上升至第11位,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也在不断加码——启动新一轮专精特新支持政策,提升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各地纷纷强化财政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政策红利护航、创新主体集聚,越来越多“从0到1”的未来产业萌发破土、转化落地,一批新增长点、新增长极加快孕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正不断显现。

 

原标题:向“新”势能持续汇聚
记者:訾谦 鲁元珍
责任编辑:董大正
网页编辑:苏伟

媒体垂询

E-mail:ZNJ@china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