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靠天吃饭”不稳定情况,新型储能技术可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与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匹配问题,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2024年,内蒙古累计建成新型储能装机1032万千瓦,今年力争新开工装机1000万千瓦,新投产600万千瓦。
内蒙古还积极推进绿电外送。2023年,锡林郭勒盟境内大型风电场生产的近1亿度绿电,跨越1600多公里,点亮杭州亚运会赛场。
不久前,蒙西至京津冀直流送电端配套500千伏输电项目在鄂尔多斯市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解决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1200万千瓦新能源的送出难题。
国际能源署预计,从现在到2030年,约60%的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来自中国。随着新能源开发潜力的不断挖掘,新增装机需求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稳步发展。
在内蒙古,“风光氢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基本形成。呼和浩特市吸引大唐、国能、三峡等45家能源及装备制造头部企业在呼和浩特设立区域总部或项目公司,阿特斯光伏产业园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落地开工。包头市已聚集40多家晶硅光伏企业,多晶和单晶硅产能占全国的40%以上。
包头市还加快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企业降碳减排,2024年与英国标准协会达成合作,加快建设国际碳足迹认证公共服务平台。
去年11月,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通过英国标准协会核查,拿到国内首张含绿电“碳足迹认证证书”。碳足迹是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
公司生产的光伏产品有60%到70%计划出口,这张绿色“通行证”可为产品走向国外减免碳关税,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
在中国不断发展绿色技术的进程中,内蒙古持续作出努力。2025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内蒙古将聚焦发电机、变流器、逆变器、系统集装箱等核心零部件,力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700亿元。
原标题:中国传统能源主产地实现绿色转型新跨越
记者:于嘉、朱文哲、赵泽辉
责任编辑:张昊哲
网页编辑: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