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电力市场建设的加快推进,虚拟电厂的发展条件日益成熟、作用日益显著、需求日益增长。
虚拟电厂是基于电力系统架构,运用现代信息通信、系统集成控制等技术,聚合分布式电源、可调节负荷、储能等各类分散资源,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协同参与电力系统优化和电力市场交易的电力运行组织模式。
近期,我国虚拟电厂领域频频传出新消息。9月1日,山东省威海市首个虚拟电厂——山东云创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虚拟电厂正式上线运行;近期,四川省南充市首个虚拟电厂——高坪区虚拟电厂调度中心正式建成投用;9月19日,广东电力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公布第一批虚拟电厂运营商目录企业名单。一系列动态显示出我国虚拟电厂正加速商业化落地。
此外,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在江西、广东、浙江、江苏、宁夏、湖北、山东、重庆等多地成功投运8个虚拟电厂项目,聚合资源容量超2296.6兆瓦,灵活调节能力达408.5兆瓦。
虚拟电厂作为电力的智能“搬运工”,对增强电力保供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完善电力市场体系具有重要作用,这正是其商业化运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虚拟电厂当前最具实用性的应用,聚焦于电力需求响应与电力市场交易两大核心场景。”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表示,在需求侧管理中,虚拟电厂可根据电网供需变化精准开展需求响应,实现“削峰填谷”以保障电网稳定;在市场交易中,其能聚合分散资源参与交易,激活需求侧市场活力,为商业化盈利提供清晰路径。
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为虚拟电厂商业化发展保驾护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虚拟电厂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成熟规范,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健全完善,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虚拟电厂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各类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
政策的扶持,将有效增强主体多元性和管理模式创新,带动需求侧海量的市场主体参与电力交易,推动虚拟电厂从试点示范转向商业化运营,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广阔的商业机遇。
从试点探索到规模化开工,从政策引导到市场驱动,虚拟电厂正迎来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期,随着更多地区加入虚拟电厂建设行列,其商业化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成为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与电力市场改革的重要力量。
原标题:我国虚拟电厂建设按下“加速键”
记者:李万晨曦
责任编辑:刘芃
网页编辑: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