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5139万千瓦。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73亿千瓦,同比增长22.7%,其中陆上风电5.28亿千瓦,海上风电4420万千瓦。今年上半年,全国风电累计发电量58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3.2%。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从国内持续发力到拓展海外市场,中国风电企业正以科技为帆,全力驶向这片清洁能源的广阔“海洋”。

上世纪70年代,全球风电市场由欧美企业主导,国内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成本高昂、受制于人。面对严峻形势,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自1971年率先开展风电机组研制,成功研发出我国首台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一举打破国外垄断,推动国产百千瓦级机组实现商业化应用,使中国风电正式迈入自主设计时代。
“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中国风电的今天。”运达能源科技集团总经理助理罗勇水表示。随着技术不断积累,运达能源科技集团陆续推出全球陆上最大单机容量10兆瓦(MW)风电机组、全球最大深远海漂浮式18MW“海鹰”平台等标志性产品,不断趋近最优度电成本,以硬核科技助力中国风电从近海走向深蓝。
2024年,运达能源科技集团以12.5吉瓦(GW)新增装机容量跃居全球前三,手握45.87GW订单,为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持续拓展市场的同时,中国风电企业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面对大兆瓦时代电气系统升级的挑战,公司组建专项团队攻关中压双馈系统关键技术,历时数月成功突破1800V电压等级风电机组电气系统一体化设计,并实现耐高压绝缘材料等核心部件全国产化。这不仅解决了大功率机组电流激增带来的线损难题,更标志着中国企业首次在高压技术领域掌握了“定义权”。
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数据显示,全球近80%的海上风能资源分布于水深超过60米的深远海域,中国近海水深5米到50米范围内的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为500GW,而深远海风能可开发量则是近海的3—4倍。
虽然有着更为丰富的风能资源,但深远海的风电开发却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施工运维难度大、设备可靠性要求高等问题;同时还存在并网输送成本高、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等经济性瓶颈。
对此,明阳集团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全力打造涵盖浮体平台、海上升压站及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全产业链体系,大幅降低了深远海漂浮式风电的单位造价和度电成本。
作为挺进深海的重要技术突破,漂浮式风机摆脱了固定式基础的水深限制,可在50米以上深海域灵活部署。截至目前,国内已投运的5个海上漂浮式风电项目中,就有3个使用明阳风机设备。
“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地貌多样,尤其是应对一些极端环境,需要不断提升硬实力。”明阳集团副总裁、市场与产品方案中心总经理叶凡告诉记者,针对多种复杂极端的应用场景,明阳集团研发设计了不同风电解决方案,包括平原高切变、超低风速区域,沙戈荒大基地,东南沿海台风区域,深远海漂浮式风电、超高海拔区域等。
原标题:科技赋能中国风电
记者:梁乐
责任编辑:赵宇
网页编辑: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