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时政热点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热点

把握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述评——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发布日期:2019-02-18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如果说过去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来自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那么,在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具有了新的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要抓住用好这些新机遇,就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在战胜挑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迎接机遇、创造机遇,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我们有哪些有利条件?面对怎样的挑战?又该如何主动作为?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把握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系列述评,敬请关注。

  ——编 者

  时势总体有利,机遇依然在我。

  百年未有的世界变局扑面而来,奔跑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拥有了新的内涵。

  机遇,并非尽指有利条件,很多时候往往蕴藏在矛盾、困难、风险、挑战之中,克服了危即是机。大变局中,危和机相伴相生,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我们将站上一个新的起点,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新形势催生新机遇

  “前堵后追”倒逼我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结构,结构,还是结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越来越多的国家猛然醒悟:世界经济的关键问题,并非短期的金融危机,而是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

  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竞赛”悄然启幕。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发展高端制造,试图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一些新兴经济体利用比我国更低的成本优势积极接纳国际制造业转移,力求打造新的“世界工厂”。中国经济遭遇“前堵后追”,过去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外需拉动、粗放发展的模式更加难以为继。

  挑战积聚,压力袭来,既凸显困难,也潜伏机遇。这是倒逼我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的新机遇,有利于完成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重大结构性变革。

  ——要素成本“拼不过”了,倒逼我们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近年来,制造业用工成本持续攀升,一些企业向东南亚转移,而我们通过就地转型尝到了甜头。”佛山溢达集团投入19亿多元实施工业自动化改造,梭织、针织自动化率分别提升至71%、35%。副董事长车克焘感慨:“对企业来说,通过自动化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有效应对了‘用工难’;对工人来说,大量繁重、枯燥的工作由机器代替,工作环境安静清洁,实现了更优质的就业。”

  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土地、资源渐趋稀缺,简单搞“人海战术”、盲目“铺摊子”已变得越来越不现实,经济增长必须从主要依靠要素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外部需求“拉不动”了,倒逼我们优化需求结构,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过去,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带来与国际市场“同此凉热”的风险。现在,只有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中国经济才能有更好的“压舱石”和“助推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分5秒,2018年天猫“双11”成交额破百亿元;4分20秒,成交额超2012年“双11”全天……10年前,“双11”单日成交额为5000万元,如今仅天猫一家就突破2000亿元,折射出我国居民旺盛的购买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路上扬,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引擎”。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

  “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增量,为国产品牌大展拳脚创造了市场机会。”莱克电气董事长倪祖根认为,在传统白色家电领先全球的基础上,我国吸尘器、空气净化器等新兴家电领域中的企业也在努力追求技术突破、品类创新,初步具备了与国际专业品牌正面竞争、“掰掰手腕”的实力。

  “随着居民收入上涨、消费能力提高,消费还将持续繁荣升级。”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自信地说。

  ——粗放发展“走不通”了,倒逼我们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中国制造加速进军中高端。

  “要么翻身,要么翻船!我们必须主动出击,跨过数字化转型这道关口。”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的话掷地有声。如今,三一重工的“树根互联”平台已连接45万台设备,覆盖数控机床、医疗设备、农机、发电机组等42个细分行业,积累了上千亿条数据。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异军突起,去产能、增活力、“斩僵尸”齐头并进……我国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10%以上,新动能贡献率超过1/3,中国制造正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奋起直追,步履坚实地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出动力。以辩证思维审视,如果能善于借力打力,“前堵后追”并非坏事,应对得当,将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

  新底气面对新机遇

  坐拥诸多优势,又逢变革契机,构建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已成必然

  抓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我们手里王牌不少。

  ——完整的产业体系环环相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根基。

  不久前,在湖北荆门,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踏水腾空、破浪前行,继陆上首飞后又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这个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全机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98%由国内供应商提供,机载成品95%以上为国产产品。

  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上至航母高铁等大国重器,下至针头线脑等日用商品,中国都能生产,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常年领先世界。这让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拥有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产业配套能力强,上下游间的“链条咬合”、不同领域的“相互补位”使产业升级的“底盘”更稳;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强,“短路径、快响应”使产业升级的“节奏”更快。“有了发达的生产配套体系,企业只要有好的创新点,就能快速转化成新技术新产品。”中国社科院工业所所长黄群慧认为,这反过来会促进中国制造加速创新,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正向循环。

  ——巨大的国内市场欣欣向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不竭“动力源”。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中国大市场让全球艳羡。

  “买东西手机扫码就可以”“外卖、快递都非常快”“坐上高铁半日千里”,这些网络投票中外国人最想带回自己国家的中国创新,无不依托着巨大的市场成长壮大。这个大市场还在不断裂变:到2020年,全球20%的数据总量在中国;到2022年,全球24.3%的物联网市场在中国;到2025年,全球50%以上的新能源车市场在中国……从供给端看,中国大市场将为新技术、新业态提供海量的数据基础、多样的应用场景、充足的成长机会。

  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世界最大、仍在稳步扩容;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8.4%,通信、教育、旅游、休闲、健身等新兴消费快速发展,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从需求端看,体量和档次也日益“高大上”。

  大海般广阔的中国大市场,既孕育着供给提升的无限可能,也蕴含着需求释放的无穷潜力。只要我们在供给与需求之间搭好桥梁,以更多更优质的供给回应更大更高端的需求,就能形成更为强大的国内市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供需结构再平衡。

  ——丰富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深圳紫光同创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佩宁坦言,在发达国家招聘一名20多岁的半导体工程师十分困难,在中国却较为容易,“人口红利还在,新的人才红利也正在形成。”

  近9亿劳动者中,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各类专业技能的有1.7亿多人,每年还有大学毕业生800多万人、中专毕业生近500万人。教育水平的提升、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将有效对冲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带来的影响,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贡献充沛的人力资本。还有众多海外人才纷至沓来、回流涌入。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当下中国,向内看,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向外看,又幸运地赶上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纵观历史,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从根本上推动全球生产率重振与价值链重构,带来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已经建立起产业、市场和人力相对优势的后发经济体很可能迎来换道超车的机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

  坐拥产业、市场、人力等优势条件,又恰逢全球经济变革窗口,我们完全可以构建起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

  新作为把握新机遇

  发挥制度优势,打好攻坚战;保持战略定力,打好持久战

  什么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是坐享其成的所谓黄金时期,而是在最有利于发展的时期,用持续奋斗和变革,赢来的有利于发展的时间空间因素叠加。

  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光有客观有利条件不够,还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苦的努力。

  “中国正成为全球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我国需求结构更稳健,产业结构更现代……中国经济在“长个子”的同时,“体形”更好、“体魄”更强。我们在发展中探索的经验,也为下一步抓住用好新机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就要继续发挥制度优势,拧成一股绳,打好攻坚战。

  去产能,饭碗咋保?去杠杆,风险谁担?补短板,钱从哪来?结构性改革无疑是在解一道涉及利益调整,甚至带来阵痛的复杂方程式。

  为稳就业,设立千亿元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做好去产能行业的职工安置分流;为促进有效投资,不搞“大水漫灌”,精准聚焦重点领域补短板……诚如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说,“能够下定决心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越性。”抓住用好新机遇,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牢牢占据战略主动。

  ——把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还要保持战略定力,稳住精气神,打好持久战。

  结构性问题与周期性波动交织,短期风险与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改革无疑也是一场考验韧性的持久战。越是处于转型关口,越要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一时看长远,稳扎稳打、坚毅前行。

  供给侧改革推进数年,矛盾是否转向需求侧了?改革愈进愈难,是否该采取一些刺激措施了?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科学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挺过调整阵痛,以“巩固”开拓新空间。

  “论克卖”的“手撕钢”,国产笔尖钢加工成的圆珠笔芯……国家博物馆里,太钢集团的高端钢材产品亮相“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引来观众啧啧赞叹。而远在数千公里外的莫斯科,满载着1000多吨高等级不锈钢材料的中欧班列“太钢专列”已顺利抵达。

  “产能做减法,品种质量做加法,腾挪之间出效益更出活力。”太钢集团董事长高祥明说。

  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关键要加大破、立、降力度。“加减乘除”一齐做,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大。

  优化营商环境,以“增强”焕发新活力。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离不开良好的市场规则和理想的营商环境。2018年度我国营商环境世界排名跃升至第四十六位,比上年度提升32位。去年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版)》公布,禁止和许可类事项比试点版又缩减约54%。今后,政府的权力边界将更加清晰,市场主体的活力将加速释放。

  补齐发展短板,以“提升”澎湃新动能。

  湖南晟通集团车间内,一卷卷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1/10的银色高精铝箔即将装车。“我们突破高性能铝合金箔的关键技术,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议价权。”副总经理李航说。

  提升产业链水平,既要夯实根基、打破瓶颈,也要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在“大而全”基础上走向“高又强”。

  破除制度梗阻,以“畅通”激发新脉动。

  “跟银行谈利率?以前想都不敢想!”辽宁中蓝电子公司董事长王迪说,“这些年,特别是去年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后,还真能跟银行坐下来谈谈利率了。只要融资不再难,咱干事创业的心就会一直热下去!”

  让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同频共振”,让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互为因果”,让金融活水在实体经济中“流淌滋润”……经济循环更畅通,中国经济就会涌动更新的活力、绽放更新的精彩。

  

  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把握;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

  面对千帆竞发的考验、滚石上山的挑战,只有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撸起袖子干、挥洒汗水拼,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才能跨越关口,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本报记者田俊荣、陆娅楠、刘志强、赵展慧、李心萍、丁怡婷、韩鑫)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7日 01 版)

媒体垂询

E-mail:ZNJ@china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