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时政热点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热点

新年首次国常会为何聚焦制造业

发布日期:2020-01-06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球制造业的30%,位列全球第一。但也要看到,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国际环境复杂严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增长缺乏动力。从内部环境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都对制造业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用改革办法和市场化措施,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动能,促进制造业稳增长

  1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2020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研究了多个重要事项,其中一个重要议题,是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措施。

  就在这次会议召开的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2019年12月份,制造业PMI为50.2%,仅高出荣枯线0.2个百分点。2019年全年制造业PMI的最高值仅有50.5%,有8个月份的制造业PMI位于荣枯线下方。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新年伊始就聚焦制造业这一议题,足以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制造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腾飞期。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末,我国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有327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45.2%,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94.8%,比2013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资产总计过百万亿,比2013年末增长32.1%,年均增长5.7%。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球制造业的30%,位列全球第一。

  但也要看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动力从投资、出口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产业结构从低端劳密型产业、资源型产业主导,向技术、知识密集和创新型产业主导转变。我们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更多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国际环境复杂严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增长缺乏动力。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提升,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下降。

  从内部环境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都对制造业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的问题,制造业的实用性技术创新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少。特别是不同企业在创新上的意识与投入存在较大差异,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创新动能不足是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挑战。根据武汉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的抽样调查,民营企业设立研发部门的比重为46.3%,较整体水平低2.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有专利的小型企业占比为17.7%,较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分别低了23.9个和39.7个百分点。

  此外,不少制造业企业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利润空间不断收窄。2019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累计同比增速持续负增长,工业企业的经营困难仍然比较大。资本脱实向虚的问题长期以来不同程度存在,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没有根本解决,给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增加了不少困难。

  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当前,中国制造站在了新的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既面临着实现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任,也面临着不断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升级适应性的迫切要求。

  2019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根据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国家将要用改革办法和市场化措施,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动能,促进制造业稳增长。具体来说,主要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推进改革创新;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三是扩大制造业开放;四是深挖内需潜力。这些工作部署涵盖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挖潜等领域,恰恰是当前制造业发展亟须克服的短板,也是2020年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着力点。

  从深化改革的角度看,必须进一步破除制约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强发展动力。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推动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资金更多地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中高端产品供给质量,以更高质量的供给带动有效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从创新的角度看,必须始终坚持以创新为灵魂,努力攻克“卡脖子”的技术瓶颈,全方位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特别是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不断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能让科研创新成果停留在纸面上,静静地躺在实验室里,而是要真正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真正让新技术在引领各行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培养,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向制造业汇聚,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

  从市场的角度看,要鼓励和引导企业把资金投向先进制造领域,加快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和设备更新改造,瞄准增加品种优化产品供给,挖掘需求盲点,开发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产品,丰富产品类型和档次,不仅可以推动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定制化需求,使消费者更有信心、更敢消费、更愿意花钱,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此外,还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使中国制造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质量担当”;加快培育一批有特色、有价值、有底蕴的“中国品牌”和“金字招牌”;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积极践行开放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

媒体垂询

E-mail:ZNJ@china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