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时政热点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热点

下一代人工智能从识别走向认知

发布日期:2020-07-11 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在专家们看来,如今人工智能(简称“AI”)的最大突破便是实现深度学习。通过运用这项能力,一些简单场景应用已经落地。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在昨天举行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科学前沿全体会议”上,来自全球各地的人工智能专家齐聚一堂,为AI技术发展把脉。

  “做正确的事”

  能够准确识别阿尔卑斯山图像的计算机,也可能出现失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举例说,如果把阿尔卑斯山图像加上噪点,计算机就会自动识别为一条狗,而且原因无法解释。“这说明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存在局限性。”

  “目前来看,AI的发展主要面临三个挑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托比·沃尔什指出。第一就是语言,它是基础的引擎,是机器智能化的体现。让机器从语意层面上听懂指令、理解人类的话十分重要。第二是常识,托比·沃尔什举了一个例子,如果问学生一些与历史相关的问题,他们可以清楚地表述出来。如果让AI去做,它会因为缺乏基本的常识混淆一些东西。第三是情感,目前的机器并不具备共情的能力,无法与人形成相关的互动,这也是之后需要改善的方面。

  帝国理工学院终身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怎么去做正确的事情?”在他看来,在很多虚拟的环境中,机器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在真实的世界中,正确和不正确之间的边界是很模糊的。“人们对于技术的期待是,它们要做正确的事。但是,正确到底是什么意思,机器如何判断?现在的人工智能只是能够识别一些事物,要真正认识一些事物,这是下一代的领域。”

  应用端需要多学科融合

  在很多人看来,人工智能和人文学科分属不同学科,两者间存在不可逾越的“次元壁”。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专家却不这么认为。一位专家甚至大开脑洞:“如何制止黑客劫持自动驾驶车辆,这不只是技术问题,还需要社会学与法律的支持。”

  在AI领域,科学家把0变成1,产业家、投资家把1变成10、100,乃至无穷大,进而改变人类生活,也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带来变化。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认为,AI对传统人文学科同样具有“赋能作用”,可以成为很好的助手。因为人文学科并不只是做科研,而是为人类更好生存提供能量,这一点与AI非常契合。

  一旦AI技术走出实验室,落地成产品进行应用,就需要和人文学科“打交道”。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澳大利亚人工智能协会理事长张成奇以自动驾驶为例,“如果自动驾驶成为未来的主流交通工具之一,人们要研究协同调度,确保安全、准确和高效,经济学与统计学知识就会派上用场。”

  在专家们看来,科学发展是一把双刃剑,AI也不能例外。梅宏表示,AI带来所谓的偏见问题,确实在网络上“热炒”,也在社会上常常被讨论。从伦理角度来看,确实应高度重视。他介绍,前段时间有关计算机学会已经开始成立“计算伦理相关的委员会”,邀请专家合作开展相关研究。

  高校也要培养能工巧匠

  AI发展带来多学科交叉融合,也需要培养更为“适配”人才。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进行培养?

  课程相继开设,师资去哪里找?张成奇从今年流行的网课中摸索出一个思路,“高校间可以结成跨校联盟,设计人工智能课程,将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共同培养人才。”他还说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上海的企业、高校可成立类似于人工智能乐园的平台,汇聚数据与算力,以及各类技术与产品,既可以作为人工智能演示平台,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同样关注“教学科研和企业两张皮怎么贴一起”,他指出,在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不可少。同时,任何科研与应用都不可分割。他鼓励高校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建立一定程度的沟通。“高校既要培养有基础研究能力的人才,也要培养能工巧匠。”

 

媒体垂询

E-mail:ZNJ@china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