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时政热点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热点

银行业应科学布局碳金融

发布日期:2021-08-02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绿色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能源领域与金融领域的共同发力。通过强化制度设计,在银行、保险等领域充分运用金融手段统筹调配碳排放资源,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这对于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时 锋)

  王 琪作(新华社发)

  近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启,标志着我国碳减排市场化进入新阶段。这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随着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推进,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将大幅提高,交易主体和需求也将更趋多元化,可交易的碳金融产品将迅速增长,这将为碳金融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银行业应凭借自身渠道、资金、信息、风险控制、信誉等优势,从以下几方面加快碳金融布局。

  首先,应进一步发展传统碳金融业务,积极为碳金融提供开户、结算、存款等服务,夯实基础业务。积极开展碳融资业务,为碳减排交易的企业和碳交易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特别要紧盯产业发展动向,围绕高排放、高耗能企业的技术升级以及低碳排企业的新技术、新材料等产业机会,积极拓展碳抵(质)押、碳资产回购等融资业务。大力开展碳中间业务。为企业提供碳减排和交易项目的咨询、财务顾问服务,帮助企业进行账户管理,提供登记、托管、结算、清算等一条龙服务。

  其次,应持续创新完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不断发展、成熟,银行机构参与碳配额交易将是大势所趋。届时银行将不仅仅满足于参与二级市场交易,更要作为第三方机构为客户提供各类碳资产管理服务。例如,银行机构应深入参与碳市场交易,开发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等金融产品;探索开发碳排放配额履约、交易、增值等创新碳金融产品;尝试面向社会公众发行碳债券,为低碳项目投资者提供碳金融产品交易与流通便利,带动能源链向低碳化转移;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加快推出碳金融本外币理财产品;设立碳减排项目投资基金,推广以碳交易价格指数为基础的基金类产品。在构建碳金融服务体系过程中,银行业应将碳金融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碳金融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平台,积极将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运用到碳金融业务发展中,提升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效能。

  再次,银行机构需积极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业务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碳金融业务管理理念、相关技术、运营管理、操作流程、风控体系等。推进海内外碳金融业务联动,联合国际碳金融市场专业机构为国内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交易和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务,为CDM项目业主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并锁定合理的温室气体核证减排量(CERS)报价,逐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话语权。

  第四,银行机构更要高度重视并有效防范碳金融风险。从国际碳金融发展的实践看,碳金融市场风险不容忽视。应将碳金融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建立全流程的碳金融风控体系,形成相应的风险识别、量化、分析、缓释、报告制度。特别应加强对重大碳金融项目的风险监测、审批、授信与管理;加强对企业环境风险状况的动态监控,在信贷投放各环节实现全流程的环境及污染风险防控。

  最后,应加快培养碳金融方向的专业人才。碳金融专业人才缺乏是当前制约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因素之一。为适应碳金融市场加快发展的趋势,银行业需加大碳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对现有银行从业人员进行碳金融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开展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引进环境、能源、能效等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加入碳金融团队,借助多元化的专业力量开展碳金融业务规划、产品创新、风险评估等工作。

  用制度护航发展,以人才促进创新。在制度保护和人才创新的加持下,银行业的碳金融发展一定可以守正创新,笃行致远。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化办公室)

媒体垂询

E-mail:ZNJ@china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