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新材料是计算、仿真出来的,未来的制造技术要全面软件化、数据化,未来的工艺装备从生产制造到投入运营都要实现数字孪生。”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志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航空装备研制是典型的全国性多厂所产业大协作,我们要将航空工业放在“云”上,进入数字世界,构建“数字航空”,全面改变生存发展以及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呼吁用无线短距通信实现机器互联
在李志强看来,“十四五”期间,航空工业将面临更强烈的高质量发展诉求,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需求。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创新,既包括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思维理念方面的创新。2021年,李志强提交了加快行业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应用,推进数智化能力建设方面的提案,呼吁尽快突破行业互联网应用瓶颈,实现云边端无缝协同。
“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方面,航空工业要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应用和推广这类技术。”李志强说。
常见的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主要有蓝牙、Wi-Fi6以及RFID等,这些技术的通信范围一般在数米到数十米之间,如果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制造领域,那么机器之间就不再需要通过线缆实现互联。李志强认为,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成熟度已经非常高,在机器互联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现场的智能化。
国之重器全面建成数字样机,实现数字化设计制造
航空装备研制生产早已超出了传统一厂一所的发展模式,是典型的全国性多厂所产业大协作。“现代航空产品的零件数量动辄以百万计,要设计和制造如此复杂的系统,必须要有系统工程的思维,引入包括数字化在内的更先进的设计和制造手段。”李志强说。航空工业长期重视并推进数字化工作,成绩有目供睹。如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全机共有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近120万个标准件,共有20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十余所高校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参与了项目研制。AG600的研发与制造,全面采用了基于模型的定义(MBD)技术的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装配和测量技术,实现了超大零件数控加工、精准数字化对接装配,以及“主承制商—供应商”模式下的跨地域跨厂所数字化协同。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航空工业已把建设“数·智能力体系”作为发展主线,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体系规划,推进“数·智航空”工程,为装备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体系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建成数字技术沉浸式实验室,尝试改革管理模式
据麦肯锡的资料,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失败率高达80%。“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对新技术的识别和人才稀缺等一系列难题。”李志强说。
“首先要将数字化转型上升至企业的战略高度,以增强思考力。其次,要强化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变革,提高数字化转型的准备度和成熟度。第三,建立创新特区,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创新的孵化器。”对于航空工业如何实现数字化,李志强向科技日报记者表述了自己的见解。
近年来,在李志强的不断推动下,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一直在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研究。专门建立了工业网络与自动化实验室、工业软件实验室等沉浸式实验室,开展机器互联、图像引导、智能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这些成果将来都会向全行业进行推广。”李志强说。
另据了解,为推进数字化转型,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还在积极尝试进行运营管理模式的相应改革,以最大限度地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才能,取得了良好效果。
[ 责编:张佳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