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时政热点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热点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发布日期:2022-08-24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湖南邵阳隆回县雷峰村,农民收割水稻后露出灿烂的笑容。
  曾 勇摄

  位于珠江口的南沙大桥全景。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本报记者 刘志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面临巨大挑战,中国汽车产业却逆势而上、表现突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11.2%,汽车累计出口121.8万辆,同比增长47.1%。
 
   “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炼,中国品牌汽车在质量、技术、供应链体系建设、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大提升了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轮值会长朱华荣说。
 
   汽车业的发展进步是中国制造由大到强、中国经济阔步向前的一个缩影。
 
   具备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走过非凡十年,中国经济基础更牢、底气更足、动力更强。
 
   实力稳步提升。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达年均6.5%,连续多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国。我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上升到超过18%。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基础更加坚实。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不断完善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5G、基础软件、工业母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攻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持续提升。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300美元提升至2021年的1.25万美元,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十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3亿人,在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的情况下,近两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仍超过1100万人;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行政村村村通宽带,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居民收入增加、就业质量提升、全面小康梦圆,得益于经济发展,中国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问”落火、“羲和”探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航天领域捷报频传;全球最长跨海大桥,全球最长沙漠公路,全球最先进的高铁、核电设备,全球最大的5G网络,一项项“世界之最”擦亮了一张张“中国名片”……这十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智能驾驶等新技术领先世界,无人机、智能手机等新产品走出国门,快递外卖、线上办公、互联网医疗等新模式方兴未艾……这十年,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各展其长。
 
   “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大国重器、先进技术,彰显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推动“第一动力”更强劲、创新动能更澎湃——
 
   创新实力更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十年间基础研究经费提高3倍,国内发明专利、PCT国际申请量跃居全球第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
 
   创新热情更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投入强度成倍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11.9%提高到22.4%,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目前,有关部门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62家小巨人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为强链、补链、稳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更优。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等新兴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多年稳居世界第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产业也在加快升级,钢铁、煤炭、机械等行业逐步告别粗放式发展老路,走上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的新路。
 
   市场活力更足。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社会投资,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系列改革举措助力中国经济活力迸发,成为全球高度活跃的创新创业沃土。2021年,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历史性地跃上1.5亿户新台阶,比2012年底增长1.8倍,日均新设企业高达2.5万户,是2012年的3.6倍。
 
   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伶仃洋畔,世界级城市群正加速崛起。
 
   2021年,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这些年,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迈出新步伐。
 
   雪域高原,边疆百姓正迎来幸福新生活。
 
   2021年6月25日,西藏自治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彻底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一年多来,松茸、藏鸡肉、藏香猪等西藏特产通过拉林铁路销往全国,建材、粮食、钾肥、食品等生产生活物资源源不断运进藏东南地区,富民兴藏拥有了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繁华都市到美丽乡村,广袤的神州大地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优势互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舞台越来越宽广。
 
   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优势互补性持续增强的同时,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全面拓展。
 
   “在华运营多年来,3M公司切身感受到并受益于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美国3M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罗曼说。目前,3M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还在上海布局了公司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之一。
 
   实施外商投资法,连续多年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先后部署建设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一系列开放新高地、试验田;成功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等大型国际经贸盛会;中欧班列、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扩越大……这十年,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收获了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15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较2012年增长62.9%;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由2012年的11%上升到15%。
 
新型城镇化战略扎实推进(新时代新作为)
 
本报记者 丁怡婷
 
   “在城里买房安家,我们成了新市民。”老家在贵州六盘水市农村的叉车司机孙超,在广东中山市务工14年,如今月收入已过万元。“孩子在家附近的公立学校上学,我们也参加了社会保险。”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近10年来,我国有1.3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2021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占比达到90.9%,更多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下”“有发展”。
 
   城市是承载人口的重要空间、创新活动的主要策源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好满足。
 
   生活更方便。“小区改造装上电梯,现在买米回家,再也不怕上六楼了。不仅如此,原来‘蜘蛛网’一般的空中线缆,也梳理整齐。”家住江西南昌市站前社区的李大爷对老旧小区改造赞不绝口。2019年至2021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5万个,共加装电梯5.1万部,增设养老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万多个。
 
   环境更美好。清淤拓宽、补充再生水、建设景观廊道……从人人避而远之的臭水沟到水清景美的风景线,北京的亮马河换了新颜。当前,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全国各类湿地公园达1600余处,建设绿道8万余公里。
 
   城市人文色彩更浓厚。“传统在现代活起来,老城有了新的生命力。”在福建泉州古城,80后的岱俊琦打造的非遗体验项目,颇受游客欢迎。目前,全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新时代新作为)
 
本报记者 顾仲阳
 
   清晨5点,杨正邦就起床开始备菜,“现在是旅游旺季,虽然累点,但很快乐!”
 
   杨正邦是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一家民宿的主人。最近,来村里“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他家一天能挣上千元。“放在10年前,我想都不敢想。这10年的变化,真的是日新月异。”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打响。精准扶贫方略,在十八洞村全面开花结果。“全村逐步形成了旅游、山泉水、劳务、种养、苗绣等5个主导产业,2016年底,十八洞村脱贫出列,开启了接续奋斗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说。
 
   条件越来越好,机会越来越多。大学毕业后不久,年轻人施康回到十八洞村,组建团队,搞网络直播,帮村民卖蜂蜜、腊肉。搭上电商“快车”,十八洞村的特产卖到了全国。
 
   更多人才返乡,新产业新业态拔节成长,千年苗寨活起来,十八洞村乡亲们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0年前的1668元跃升到去年的20167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转型升级,休闲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不断涌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多点开花,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道路、宽带网络和学校医院等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民生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放眼今日神州,一个个乡村,产业兴了,环境美了,人气旺了,农民脸上的笑容多了,一幅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不断铺展。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潮头观澜)
 
苏 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作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等重大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书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反贫困、建小康,稳经济、促发展,战疫情、斗洪水,化危机、应变局,走过非凡十年,中国经济巨轮经受住了一次次风雨来袭,驶入了更广阔的水域。经济实力增强韧性十足、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呈现新局面,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是风险挑战增多,越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来保证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把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当前,尤其要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我们一定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经济巨轮一定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23日 09 版)
 
(责编:王震、陈键)

媒体垂询

E-mail:ZNJ@china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