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时政热点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热点

非凡的变革巨大的跨越 从“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看新时代经济建设

发布日期:2022-10-09 信息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全景式、多角度展现了这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变化与崭新面貌。
 
  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
 
10月8日,一名观众在中央综合展区内参观拍摄中国经济“奇迹”号巨轮模型。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在中央综合展区经济建设主题区,一艘中国经济“奇迹”号巨轮模型展示了这十年的发展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万元增长到3.51万元;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4.4万亿元增长到39.1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坚持新发展理念,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一张柱状图展示了2012年至2021年财政收入情况,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1.73万亿元增长到20.25万亿元。十年来,我国财政政策效能提升,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10月8日,一名观众在中央综合展区内拍摄中国经济“奇迹”号巨轮模型。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银行工作人员到贷款企业上门服务、税务部门工作人员辅导企业员工办理减税降费业务,展览中讲述的一个个百姓身边事,让经济发展的强劲脉动变得更加可知、可感。
 
  持续推进减税降费,2012年以来新增减税降费金额超过8.8万亿元,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截至今年4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8万亿元,是2012年末的3.35倍。
 
  黑龙江展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单元引人注目,北大荒农垦集团大豆收储的丰收场景喜人。
 
  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各项政策协同发力,粮食、能源等重要物资保供稳价有力有效,我国经济基本盘进一步稳固。
 
10月8日,一名观众在河南展区观看河南省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开镰仪式的图片。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近十年来,我国以年均约2.9%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6.2%的国民经济增长;发电装机超过24亿千瓦,人均电力装机由2014年的1千瓦增长至1.7千瓦。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制定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出台多项强化就业优先、促进投资消费、稳定外贸外资、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措施。
 
  亿户市场主体是稳经济的底气所在。全国市场主体突破1.6亿户,带动就业近3亿人,2013年以来新增的涉税市场主体去年纳税达到4.76万亿元,这有力印证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2022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6月份开始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升……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国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河钢集团智能无人化料场里看不到一名工人,取料机正在进行取料作业;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成为钢铁基地转型的重大落地项目;山东省兖州矿业集团北宿煤矿转型为兖煤蓝天洁净能源有限公司……一幅幅照片记录了各地去产能、调结构的火热实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能够爬坡过坎的关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要求,供给体系质量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实现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10月8日,一名观众在中央综合展区内观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展览内容。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一汽解放重型卡车在吉林省长春市总装下线,再次见证了一汽解放加快产品迭代和技术更新,国有企业充分发挥“顶梁柱”作用,持续做强做优做大;江苏恒力化纤智能车间里机器人自动作业的场景,折射出民营经济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
 
10月8日,一名观众在吉林展区拍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自主品牌汽车模型。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这十年,国资国企改革完成顶层设计,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
 
10月8日,一名观众在中央综合展区内观看六关节机器人测试鼠标寿命。六关节机器人是全球首款3kg负载高精度掌上六轴工业机器人,解决了关节机器人低速抖动的关键难点。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10月8日,一名观众拍摄名为“方寸之间”的陈列墙上的芯片模块展示。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10年来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
 
  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舱、芯片模块、智能工业六轴机器人、5G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演示……一个个科技感十足的实物、模型,体现了创新驱动带来的巨大动能。
 

10月8日,观众参观拍摄神舟十二号返回舱。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走进河北展区,图片中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塔吊林立,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正日新月异拔节生长。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海南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上海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各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成功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先行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产业迈向中高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一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概览图格外醒目:截至2021年底,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十年以上,超八成进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超九成成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专家。
 
10月8日,一名观众在中央综合展区内拍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战略新兴产业分布概览图。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光明前景
 
  重庆展区动态展示了一家人围坐吃火锅的温馨场景,城市的“烟火气”折射出内需潜力正不断释放;山东展区的面膜、鲜花饼、牙膏、酒、咖啡等依托牡丹资源开发的产品,反映了消费供给品质不断提高,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成为主流。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
 
  我国已经形成100多万亿元经济总量、14亿多人口、4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内需市场。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
 
  在贵州展区,看似简单的一把木吉他,背后却凝聚着千万个家庭的致富梦。作为全国乃至全球最为集中的吉他生产基地,贵州省正安县每年有600多万把吉他销往世界各地。
 
10月8日,一名观众在贵州展区拍摄正安吉他。贵州省正安县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吉他生产基地,已带动近15000人在家门口就业、6000余人稳定脱贫。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上海展区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影像,是新时代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生动缩影。一个月后,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将再次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要举措。
 
10月8日,一名观众在上海展区拍摄进博会主会场的宣传图。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一张摄于成都国际铁路港的图片,展示了中欧班列作为陆路运输的“钢铁驼队”。截至今年5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55493列,运送货物480万标箱。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约11.8万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
 
  以全景视频立体展示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凸显了港口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功能。目前我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港口建立了海运航线联系。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水运体系,有力保障了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这十年,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公共服务中心实行“守信快批”审批,企业经营者仅用1小时就领到营业执照;安徽省芜湖港集装箱码头与上海洋山港实行“联动接卸、视同一港”新型海关监管模式……一个个生动实践,聚焦企业开办、运营、退出全流程各环节的痛点难点问题,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大幅提高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
 
10月8日,观众在室外展区观看中国建造的超高建筑集锦模型,以上海中心大厦、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重庆陆海国际中心等标志性城市建筑组成的集群,集中展现绿色智慧建造理念和技术,充分体现“中国建造”以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为人民拓展幸福空间的使命任务。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96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引资规模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1.15万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62.9%;10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9倍,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6.1%。
 
原标题:非凡的变革 巨大的跨越——从“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看新时代经济建设
作者:新华社记者 赵文君、戴小河、王琳琳
责任编辑:张欣然 

媒体垂询

E-mail:ZNJ@china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