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玉门油田2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在戈壁之中现“蓝海”。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中国石油2024年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布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当好标杆旗帜。
高天厚土,长庆油田陇东页岩油以“非常规”创新取得“非常规”突破;松辽沃野,吉林油田“大风车”转出新能源亮丽成绩单;黄河之畔,兰州石化新材料新产品开发提档加速,产量屡创新高……近年来,中国石油在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方面下功夫,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成为各国企业竞争的新赛道。作为能源央企,中国石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主动适应新形势,推动相关产业向“新”、向“未来”?
立足国之所需谋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一项重大和紧迫的战略任务。
重大,来自国家所需、产业所趋。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引领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党中央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和重要指引。
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吕建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国际竞争十分激烈,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发展战略研究所能源战略室主任田成坤认为,对中国石油而言,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坚定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大核心功能的关键着力点,展现着“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
紧迫,来自能源行业变革之急。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认为,在全球能源市场大变革形势下,当下的能源结构要求破解传统资源企业转型升级难题,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还将加快能源技术变革、推动产业体系升级、催生新型商业模式、促进产业跨界融合,进而在重塑能源市场竞争格局等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突破长期以来传统能源业务发展思路,已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好的问题。谁认识得越早、布局的力度越大,谁的工作就越主动,享有的发展空间就越大。”田成坤说。
理顺传统与未来的关系
总体来看,中央企业超过七成的资产仍集中在石油化工、冶金矿业、能源资源等传统领域,产业布局同质化问题突出、产业发展理念有待转变,以传统能源业务为主导的产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管理体制机制根深蒂固。
尽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重重难题,但“传统”之中也暗藏新机。“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从原有产业孕育出来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吕建中指出,这些领域也是中央企业的优势所在、根基所在。考虑到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产业化初期,且其培育壮大一定程度依赖传统优势产业支撑,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互赋能。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推进传统业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融合,首先要加快战略布局,探索协同发展的路径、机制。田成坤认为,能源央企要立足优势所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进行产业链延伸,重点发展与油气业务具有战略协同效应的关联产业,如非常规油气、新能源、新材料、伴生资源等,明确各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上的差异化定位,科学布局、精准制胜。
在融合过程中,国有企业可通过对上下游各环节资源、技术、生产、市场的整合,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低成本、高效率迭代升级。
田成坤分析,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方面,中国石油应重点做好油田企业与炼化企业的电、氢、碳业务协同,以及新能源企业与油气生产服务、装备制造企业的协同,带动内部传统油气业务的绿色化、高端化转型。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确定性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可借助能源央企内部金融企业一体化优势,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内外部融资体系,实现长期主义、稳定投入。
迎接挑战锻造竞争新优势
当前,中国石油在非常规油气、高端装备制造等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已具备较强的产业引领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面临着配套支持政策有待深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链各方力量尚未有效汇集等问题,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数智产业等领域,在引领全球发展方向的产业核心地带还存在明显的布局短板。
能源央企应如何克服挑战,锻造竞争优势,推动相关产业向“新”向“未来”?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离不开配套支持和激励政策。从国务院国资委1个月内3次强调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周丽莎认为,能源央企可根据自身特点,主动争取产业规划、重点项目、财税优惠、产业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将企业自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重点纳入政府相关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必须有连续高效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撑。”田成坤建议,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高效衔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导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加重视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打造,培育孵化更多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针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紧缺的问题,要健全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
“具体而言,企业既要支持新型太阳能等基础性研究,包括新材料、新工艺、新概念的创新,也要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埋存、储能技术等新技术创新,突破发展的技术瓶颈,还要加强对节能技术与工程、风光储输用示范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周丽莎认为,能源央企要以技术创新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以技术创新推动能源央企相关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国有企业要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共同构建产业生态系统,适时通过业务重组、收并购等方式,加强与外部优势资源的战略合作和资本运作;更要重视培育适宜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以此支撑新兴技术、新兴商业模式和新兴企业的成长与变革,实现新产业的新发展。
原标题:能源央企如何向“新”向“未来”
责任编辑:石海平
网页编辑: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