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时政热点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热点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发布日期:2024-03-12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内容,落实相关要求,需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格局,重点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效发展:具有鼓励创新的环境,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使区域经济体现出多样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和发展潜力,推动经济增长,并提供更多就业。二是均衡发展: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小,国土空间的宏观布局充分发挥分工合作效应,经济增长的地理分布更加均衡。三是安全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环境安全,抵御外部冲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并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四是可持续发展:注重区域经济活动的长期影响,通过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既满足当前发展,又保障未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呈现多样化态势,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刻画和理解也日益多元。一方面,发展路径的多样化能有力推动区域发展优势互补、相互支撑。随着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日益丰富,以往看上去不重要、需求量较小的产品和服务,可能变得更加重要,社会需求会变大,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以及供给和流通的路径也会出现相应变化,不同类型地区因此拥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机会。发展路径的多样化使得区域的发展重点不同,促进发展的措施也会不同,更加强调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等成为观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视角。区域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一般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离散程度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近年来,地域文化的部分特点成为解释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对外开放度、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营商环境、政府行政效率等也被纳入观察区域发展的视角,这些都拓宽了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视野。

 

  基于新情况新形势,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合力。一是地方财政要保持稳健。地方政府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是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的重要主体,稳健、可持续的地方财政是地方政府执行能力的基础,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地方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需要因时因地变化以保持稳健,需在规模效应和偏好多样性之间寻求平衡。地方政府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二是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要持续加强。国家战略腹地是指为国家战略提供重要保障、支撑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区域,应具有相对丰富的资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一定的发展潜力。战略性区域的规划与布局应该有助于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以及形成相对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应该围绕区域重大战略、依托重点城市群和都市圈,打造多层级、网络化的战略腹地体系。三是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要不断优化。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八个方面的机制,起到了积极效果。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还需考虑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落实相关机制的具体措施,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对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常态化观察、监督和调整。

(本文作者刘云中 系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标题: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责任编辑:年巍
网页编辑:苏伟

媒体垂询

E-mail:ZNJ@china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