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时政热点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热点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布日期:2024-06-07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部署时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引领未来的新支柱新赛道

  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

  张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先进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对于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九大产业,呈现出重点领域发展壮大、新增长点涌现、创新能级跃升、竞争实力增强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五年规划为蓝图,不断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印发,此后,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提出20个重点方向和支持政策。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也积极出台关于科技、人才、金融等方面配套支持政策。今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提出,引导高校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区域发展急需紧缺专业;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强调,通过债券、直投股权、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多种形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从国际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各国竞相角逐的新赛道、新经济。美国2023年制定多项科技政策促进量子技术、生物燃料、数字技术等发展。在半导体方面,计划2023年至2028年每年投入1亿美元;在新能源方面,宣布分批投入2.96亿美元、17.79亿美元和15.34亿美元,用于支持生物燃料、清洁氢能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的新支柱、新赛道。这可以从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国际竞争几方面理解。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之一。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看,回顾全球经济发展史,在19世纪以前全球经济增长较为缓慢。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跃升,经济实现快速增长。进入新时代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推进,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孕育、应用这些新技术的优质土壤,它以数字技术等诸多通用目的技术为支撑,具有强大的渗透与融合能力,能够与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效率提升。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为表征的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与此同时,作为技术创新的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自身发展迅速,而且引领和带动其他产业的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示范效应。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强大辐射作用,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不仅是新技术在本领域的突破和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在供给侧创造新产品,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升级和更新。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终端产品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可带动上游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并推动形成新的产业动能。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分,我国动力电池的材料和新技术应用不断取得突破,当前已形成全球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因此,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通过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跃升,是塑造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领域。从国际竞争与合作视角看,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产业分工的本地化、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保障经济平稳发展、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手段。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核心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抢占这些技术高地、构筑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发展空间,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发展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突破。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可以通过拓宽国际市场、推动国际创新合作,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制定,强化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推动形成全球发展的动力源。

 

  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怎样,有哪些特点?

  张其仔(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发展质量提升,发展动能强劲,不少领域已处于全球第一方阵甚至领先地位,正在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一是强化科技引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核心技术攻关布局持续展开,在重大技术攻关上,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完善,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关持续加强,重大技术装备工程规划得以实施,突破一批标志性重大装备,产业基础能力持续提升。“绿能瀛”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五代“长恒系列”大型LNG船首制船,采用最新一代的双艉鳍线型设计和多项低碳节能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3年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同时建造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航空母舰的造船工业能力。华为麒麟9000S芯片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制程达7纳米工艺,并通过架构创新与提高晶体管密度,性能接近国外5纳米工艺产品。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全球占比达42%,6G、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研发处于全球第一阵营。自主研制的中程窄体干线商用飞机国产大飞机C919总体技术水平与研制装配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年1月,由东方空间研制的“引力一号”首飞成功,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朱雀等系列商业运载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商业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系统掌握高铁建造成套技术,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在各种气候环境和复杂艰险条件下建设和运营高铁的国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特高压输电等走在世界前列。

  二是创新应用场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系统推进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普及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用好首台(套)首批次政策,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等,做强绿色制造业,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基本形成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的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8100万台(套),覆盖国民经济45个行业大类。截至2023年底,我国支持遴选400多家国家级示范工厂,推动各地建设万余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树立了5500多个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典型场景范例,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应用市场。发布394项国家标准,引导140多家龙头企业探索构建“标准群”。

  三是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加强政府资金引导。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项目投资牵引作用,按市场化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的企业等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聚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强化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贷款规模。

  四是激活企业创新活力,加大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力度。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例如,对集成电路企业和工业母机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在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20%在税前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20%在税前摊销,激活企业创新动能。自《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印发以来,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稳步推进,专精特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占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27%,占当年新上市企业数量的59%。同时,实施领航企业工程和单项冠军工程,打造一批领航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一批链主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5万多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

 

  探索融合化集群化路径

  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方面,形成了哪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韩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创新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与特定战略性新兴技术或产业相关的企业、科研机构和服务机构等通过有效集聚、分工合作、协调创新,形成的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的产业组织形态。融合化和集群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趋势和重要方向,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是落实国家区域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有力举措。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会同国家开发银行等,选择江苏、安徽、湖北、广东、深圳等中东部五省市,开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工作。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建设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强调,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引领下,各地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围绕融合化和集群化两大主题,布局形成了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了若干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新兴产业增长极,对资源要素的吸引和集聚功能不断增强,探索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原标题: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责任编辑:符仲明
网页编辑:苏伟

 

媒体垂询

E-mail:ZNJ@china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