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要求,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支撑,是构建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产业竞争是大国竞争的主战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最关键的“胜负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中国制造业规模大、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更加明显,创新动能愈加强劲、企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在生产一线,“5G+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将质检效率提升60%;在建筑工地,热电冷联产系统、绿色照明、水循环系统等,让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升其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五年规划为蓝图,不断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以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到载人航天、深海深地探测、燃气轮机等大国重器;从高端医疗装备等关乎民生的核心产品,到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新三样”……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在部分关键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引擎。
企业实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34.4万家增加至2023年的48.2万家,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63家制造业企业跻身2023年世界500强。作为产业体系中的“细胞”,更好激发企业活力,方能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蓄动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全球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质量产品供给、产业基础能力等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
但也要看到,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丰富应用场景,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5800多万家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7亿多劳动力、2.4亿多技能人才和每年1200万高校毕业生,汇聚充沛人力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显著……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乘势而上,必将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制造强国建设目标。
原标题:赢得现代化建设新优势的“胜负手”
责编:冯虎
网页编辑: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