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行业要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要闻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

发布日期:2024-08-21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直升机将检修人员送至淮河大跨越输电工程开展检修作业。

 

施工人员在国家电网川渝特高压输电工程川1标段作业。

 

南方电网500千伏光辉变电站全景。

 

肥城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我国95%左右的非化石能源主要通过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清洁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在规模能力、空间布局、建设节奏等方面的衔接协同”。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进展如何?

 

  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推进煤电绿色低碳化升级

  新型电力系统中,非化石能源发电将逐步转变为主体,核、水、风、光等多种清洁能源协同互补发展,构建多元绿色低碳电源供应结构。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供应系统和清洁发电体系,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度超过40%。

  保供“稳”的基础夯实。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全国人均生活用电量从2013年的约500千瓦时,增长到2023年的接近1000千瓦时。

  发展“绿”的成色更足。2013年至2023年,我国风电装机规模增长近5倍,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增长30多倍。截至今年上半年,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已超过煤电装机。

  “能源供给既要安全可靠,也要清洁低碳,还要成本合理,破解这个难题,根本上要靠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新能源发电已实现平价上网。部分资源条件较好地区,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已降至0.3元以下,未来还将继续下降。

  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特点,因此需要与煤电等常规电源打好配合。2023年,煤电装机比重虽然不足四成,但发电量占比接近六成,还是电力安全保障的“压舱石”。

  近年来,我国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截至2023年底,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2023年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供电标准煤耗302克/千瓦时,10年来累计下降近20克/千瓦时;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4年下降均超九成。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实现大规模化石能源零排放利用的主要技术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勇平认为,应全力攻克这项技术面临的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难题,同时加快布局一些未来技术,实现二氧化碳的低能耗捕集,让煤电绿色低碳化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推进输电通道和储能建设,提升电网运行效率

  抽水蓄能之外,具有布局灵活、建设周期短等优势的新型储能也在迅速发展。在山东肥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山东肥城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投入运营并网发电。该电站采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由中能建控股集团旗下储能技术公司投资参股的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投资建设。研发团队突破了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全套核心关键技术,攻克了多级宽负荷压缩机和多级高负荷透平膨胀机技术、高效超临界蓄热换热器技术、系统全工况优化设计与集成控制技术,创造性研制出300MW多级高负荷透平膨胀机、多级宽负荷压缩机和高效紧凑式蓄热换热器等核心装备。系统单位成本较100MW下降30%以上,系统装备自主化率达100%,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该电站建设规模为300MW/ 1800MWh,工程总投资14.96亿元,系统额定设计效率达72.1%。可实现连续放电6小时,年发电约6亿度,在用电高峰为约20-30万户居民提供电力保障,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8.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9万吨。

 

原标题: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
记者:丁怡婷
责任编辑:袁勃、赵欣悦
网页编辑:苏伟

 

 

媒体垂询

E-mail:ZNJ@china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