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代表我国抢占国际科技竞争主动的“举旗者”,是引领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火车头”。一方面,“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所以要集聚最优资源、最强合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实现我国科技“加速跑”。另一方面,“柴多火旺,水涨船高”,社会各方科技力量整体实力增强,会加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拥有强大的、随时能够补充调配的生力队伍,实现我国科技“中长跑”。因此,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牵引力对增强自身战斗力和带动全局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需强化统筹谋划和协同联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速聚集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的强劲引擎,从而带动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整体提升。
加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主体之间协同创新。基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功能定位和布局,增强体系化协同创新能力。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产业化作用,发挥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集聚支撑作用,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为导向,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通过强化各类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合作,以体系化布局统筹谋划和调动跨学科团队、优化配置各类科技资源,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攻关能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带动其他科技力量协同创新,推动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是引领科技创新的导航员,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领衔者,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根据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加强任务分工、项目合作,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注重攻坚团队组建和后备人才培养,依托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集聚、发现、培养战略人才,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战略人才,坚持以长远眼光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站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最前沿对人才需求进行前瞻性研判,引领制定提前布局战略人才培养的计划,建立协同攻关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强高校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联合培养人才。鼓励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对各类科研机构特别是地方科技力量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实验室开放课题、合作项目、委托分级研发、客座研究、访学交流等灵活方式吸收优秀科技人才参与国家重大任务,通过工作调动、兼任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人才合作交流方式,带动提高地方科技力量水平提升。以战略型人才为纽带,实现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带动各层次科技力量整体实力增强,进而提高各方力量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能力和储备能力,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循环。
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技术优势和产业界的市场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完善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效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区域创新的协同机制。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促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高效组织配置各类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推动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特别是结合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区域创新能力的辐射带动作用,跨区域进行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等优势,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通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区域内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合作,建立共同体,促进区域内高水平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和产业发展高地。
(作者胡丹丹 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党群工作处处长)
原标题:深入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创新
责任编辑:战钊
网页编辑: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