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政策解读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解读

政策和市场共振 新型储能发展可期

发布日期:2024-09-11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

  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已突破50%,其对电网稳定性的冲击不可忽视。新型储能可以调节平抑新能源并网的波动性,同时存储超发电量以缓解调峰压力,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增长,其在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

 

  产业快速发展

  在政策和市场的同频共振之下,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6.53亿千瓦,同比增长25%,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的53.8%。其中,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11.8亿千瓦,已超过煤电装机。

  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迅速扩大,其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给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供需平衡带来巨大挑战。作为支撑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技术,新型储能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超过煤电,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在政策、技术、市场机制多轮驱动下,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保持较快增速。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其中,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0%,压缩空气储能占比1.1%,铅碳(酸)电池储能占比0.8%,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技术路线占比0.7%。

  对于新型储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能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徐东杰认为,去年以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下降很快,这对于新型储能特别是锂离子电池储能行业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面临诸多挑战

  尽管新型储能赛道长坡厚雪,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惠东表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存在隐忧,包括规划不够科学、盈利模式有待改善等问题。

  电化学储能的安全问题为行业发展敲响警钟。“安全和质量问题已成为电化学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总工程师林久标表示,“根据中电联统计,储能电站安全事故主要由电池、储能变流器等因素造成。从技术上看,电化学储能的安全问题可管可控。保障储能电站安全稳定运行需要持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拒绝非理性的价格竞争,确保产品质量。”

  对于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徐东杰建议,统一规划新型储能体系,将新型储能作为电力规划的专项支撑,同步建立常态化的监测机制;多元化发展新型储能技术,同时优化调度运行机制;完善容量电价机制,推动新型储能发展。

  今年4月发布的《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提出,以市场化方式促进新型储能调用。各地充分考虑新型储能特点,加快推进完善新型储能参与电能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有关细则,丰富交易品种。通过灵活有效的市场化手段,促进新型储能“一体多用、分时复用”,进一步丰富新型储能的市场化商业模式。

 

  加大力度布局

  基于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型储能受到资本青睐。A股公司纷纷加大力度布局新型储能领域。

  4月30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山东肥城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首次并网发电一次成功。该电站采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由集团旗下储能技术公司投资参股的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投资建设。
研发团队突破了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全套核心关键技术,攻克了多级宽负荷压缩机和多级高负荷透平膨胀机技术、高效超临界蓄热换热器技术、系统全工况优化设计与集成控制技术,创造性研制出300MW多级高负荷透平膨胀机、多级宽负荷压缩机和高效紧凑式蓄热换热器等核心装备。系统单位成本较100MW下降30%以上,系统装备自主化率达100%,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
该电站建设规模为300MW/ 1800MWh,工程总投资14.96亿元,系统额定设计效率达72.1%。可实现连续放电6小时,年发电约6亿度,在用电高峰为约20-30万户居民提供电力保障,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8.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9万吨。该电站利用山东省肥城市丰富的地下盐穴资源,通过空气为介质在电网侧实现大规模电力储能,能够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调相、备用、黑启动等电力调控功能,有效支撑电力系统平稳、高效运行。

  业内人士表示,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抓手,新型储能产业景气度有望持续上行。

 

原标题:政策和市场共振 新型储能发展可期
记者:康曦
责任编辑:王婉莹
网页编辑:苏伟

 

 

媒体垂询

E-mail:ZNJ@china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