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东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科技条件,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协同机制,完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建立多要素流动转化激励机制,打出东西部协作的“组合拳”,推动东西部构建起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协作战略,谱写东西部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的乐章。
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打造东西部产业协同新格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一要加快运用数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健全支持引导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企业合作开展数智技术改造的有效机制,鼓励面向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推动数智技术在传统产业的产业化应用示范,探索东西部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形成东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升级和协同发展的格局。二要支持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东西部地区要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有效分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快区域间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创新东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利用东部地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东西部全方位、全过程发展绿色生产力。三要以国家标准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升强制性产品能效标准和安全标准,加快完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领域标准,强化制度约束和标准引领,促进技术改造、消费提质和东西部循环畅通。
完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一是加强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高效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优化提升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推进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进有组织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生态,全面提升东西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二是健全基础研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激励机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的比重,加大对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强化“从0到1”的原创导向,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和颠覆性重大科技项目,完善前沿引领技术供给机制。三是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面向应用场景,立足东西部产业特点、聚焦产业共性技术发展需求,探索构建新型创新组织形态,推动形成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牵引、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深度协同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如重庆强化长安汽车、赛力斯等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建立多要素流动转化激励机制,推动东西部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各类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提升。一要完善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企业家的支持力度,有效激发企业家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创造性主动性,发现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实现新组合,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二要健全人才、科技和产业等要素协同机制。加快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质人才、科技创新、产业形态和生产方式等多维要素协同机制,动态优化调整人才、科技、数据要素等资源配置方式,加强新质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与有效转化,充分利用数字科技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形态、引领未来产业形态,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质生产方式。三要完善生产要素的东西部流动与转移机制。加快完善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区域协同发展与激励机制,引导新质人才有序流向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西部地区,完善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数字产业、新兴产业流动与转移机制。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完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的配套政策支持,加强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推动东西部新质生产力均衡协同发展。
(作者吴继飞 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万晓榆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教授)
原标题:强化东西部协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责任编辑:陈锐海
网页编辑: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