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共同的未来,迫切需要我们采取行动,加快绿色转型。包容性绿色低碳经济是当前主导的经济模式的一个替代方案。在过去10年中,许多国家政府将发展绿色经济视为战略优先事项,对“公正转型”的关注也日益增加。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新自然经济报告》,全球经济中有44万亿美元高度或中度依赖自然生态系统。但是,如何向低碳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型,相关政策仍需要根据各国国情设计。
中国的绿色转型实践
10多年来,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并将这些融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描绘出中国促进绿色转型、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蓝图。
2020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必要性,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次讲话涉及的所有目标和路线图中,中国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最重要的,这被称为“3060”目标或“双碳”目标。
在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热门词汇,被广泛讨论,这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于绿色低碳转型重要性的认识。2021年,中国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国务院相关部委基于各自政策领域制定了行动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也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以规划和协调各区域内的工作。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中国顶尖高等院校都成立了相关研究院,致力于加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的科学、技术和政策研究。私营部门也将“双碳”目标看作是未来几十年中国投资和市场机会的转折点。极高的社会认知度为政府的战略和行动提供了支持。同时这也表明中国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和应用以及广泛的政策行动来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引领者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面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响应不仅基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源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202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中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拥有巨大潜力;中国在部署可再生能源方面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绿色出行方面也取得长足进展;中国继续发挥领导作用,对于化解全球气候危机而言不可或缺。
中国于2015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并于2021年提交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此外,中国还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便使国家经济议程与气候目标保持一致。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旨在贯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举措,有效防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2024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系统总结了自2022年以来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成绩,提出中国在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尤其肯定了金融、技术、人力资源和国际合作对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作用。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进一步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积极拓展国际合作。
过去几年,中国在促进绿色转型方面进展显著。根据2024年8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中国2023年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7亿千瓦,占发电装机总量的58.2%;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较2013年提高10.9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2014年至2023年,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13.6%增长至18.5%,其中,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的贡献率为45.2%。中国还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报告,2023年,中国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相当于2022年全球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总和。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大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024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从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设定“双碳”目标后,主动提出了这一全面的绿色转型计划。综上可见,中国正在稳步按照自身设定的时间表履行对本国和世界的承诺。
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2022年,中国发布《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高度重视“一带一路”的国际绿色标准,并强调中国在推动各方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中的作用,对加强绿色能源合作、绿色交通合作等重点领域作出部署。
“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计划直接促进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中期战略和工作方案,涉及多个子方案,包括资源效率、气候变化、环境治理以及环境审查等。
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促进绿色发展”尤为重要,这既体现了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又明确了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绿色丝绸之路是一个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过去的死胡同,走上一条造福人类和地球的新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世界各地已经建立了大量的“绿色走廊”,“当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能源投资转向了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绿色清洁能源,这为全球绿色投资提供了巨大机会”。
绿色“一带一路”备受关注的另一个关键话题是《意见》就统筹推进境外项目绿色发展作出部署,提出“全面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稳慎推进在建境外煤电项目”。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也提及,“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较好回应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EMDEs)的诉求。技术是绿色基础设施项目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随着绿色技术成本下降,“一带一路”项目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不断增加。从太阳能、风能到电池储存和电动汽车领域的许多低碳技术,在技术和商业层面的可行性持续提升。为进一步鼓励技术的创新发展,《意见》提出支持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基地、绿色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和绿色科技园区等平台建设。EMDEs正面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求,大规模推进绿色投资、技术和标准至关重要。
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相关基础设施,需要前期投入,投资者可能面临一定风险。《意见》提出加强绿色金融合作,鼓励金融机构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同时提出完善境外项目环境风险防控支撑保障。
当然,中国的绿色转型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能源结构仍偏重煤炭,化石能源和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但总体来看,过去10多年来,中国凭借持续的技术进步、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有利的市场环境对全球绿色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全球绿色转型遭遇挫折、气候问题日益政治化以及绿色贸易壁垒上升的背景下,中国为这个支离破碎的蓝色星球提供了一块至关重要的拼图。中国实践也表明,只有通过全球合作,世界才能有效解决不分国界的气候问题。
(作者佩拉·卡帕西奥塔基 系希腊中国经济与文化研究所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外籍研究员)
原标题:中国实践推动全球绿色转型
责任编辑:冯虎
网页编辑:苏伟